“我想寻找清代洛阳盐商郭信的后人,和他们重续豫晋两地因盐结下的友谊。”昨日,75岁的秦邦道专程来洛,向本网求助。
秦邦道老人
(资料图片)
“我想寻找清代洛阳盐商郭信的后人,和他们重续豫晋两地因盐结下的友谊。”昨日,75岁的秦邦道专程来洛,向本网求助。
秦邦道说,在他的家乡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曹川镇靳家底村,有一块因盐而立的拾金不昧碑。
碑文内容显示,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九月十五日,洛阳人郭信进盐时,在该村丢失81两白银,被村民靳立本捡到。虽然靳立本是一位家境贫寒的农民,但是他拾金不昧,捡到白银后,主动将此事告知靳姓族长,并积极寻找失主。最终,81两白银物归原主。
找回丢失的白银,郭信非常感动。他两年后来到该村,“感其(指靳立本)仁义,设酒席,买衣服”,并为靳立本立碑记述此事,还刻了对联赞颂靳立本:贫不鄙吝路拾百金归失主,身虽低微懿行云天感世人。
拾金不昧碑 (秦邦道供图)
秦邦道介绍,这通拾金不昧碑高1.6米,宽0.6米,立于靳家底村路旁,石碑质朴大方,寓意深刻,彰显了靳立本穷且弥坚、重义轻利的高尚情操。160多年来,拾金不昧碑已成为该村的标志和荣耀,也成为传承拾金不昧美德和豫晋友谊的载体。
食盐如今是寻常之物,明清时期却是难得的商品。资料显示,郭信是清代洛阳盐商,他的盐号在清咸丰初年已有雄厚的资本。他直接从山西运城进盐,然后运到洛阳经销。丢失白银一事,就是他到运城进盐时发生的。
81两银子是一笔巨款。清乾隆十年《洛阳县志·盐引》载,潞盐在运城盐场的出场价为“每斤用银一厘六亳一丝一忽”,郭信的81两银子,可以购盐4万余公斤。郭信一次购这么多盐,足见其实力。
洛阳的郭氏盐号一直兴盛80余年,郭信的后人郭玉甫在民国时期曾担任洛阳县盐业同业公会会长。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如果是盐商郭信的后人或了解、认识盐商郭信的后人,请拨打15194553610与本网联系。(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余子愚 实习生 吴雯怡 文/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