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谢斯临
图片来源:Pixabay
离开华为半年之后,前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发起的AI机器人创业项目“智元机器人”资金已经陆续到位,目前已经完成第二轮融资。
(相关资料图)
参投方既包括经纬创投、高榕资本等一线VC,还包括上海焕新一期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上海司南园科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地方国资,以及互联网大厂百度。
天眼查信息显示,5月28日,智元机器人关联公司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百度风投、鼎晖资本等机构旗下基金为股东,同时公司注册资本由约4236.36万元增至4847.02万元。
稚晖君原名彭志辉,他的成名始于2020年参与华为“天才少年”项目。公开资料显示,华为“天才少年”的税前年薪分三档,最高档182万元至201万元、第二档140.5万元至156.5万元、第三档89.6万至100.8万元。目前只有7人拿到过最高档年薪201万元,稚晖君就在其中。
正是因此,2022年底稚晖君宣布将从华为离职之时曾引发轩然大波。他的离开显然不是因为业务能力原因,在职期间,稚晖君得到过任正非的夸奖,后者认为他是华为创新的动力。其离职前的绩效全A,且还拿到过总裁奖、明日之星等奖项。
相反,稚晖君的出走是为了追求更大的自我实现。彼时有知乎上的匿名人士透露,稚晖君个人认为,机器人这块业务华为短期不太可能大规模投入,所以还是决定出去做。
一直以来,稚晖君真正的热情都放在机器人领域。在入职华为之前,稚晖君还是一名B站up主。机械臂Dummy、自动驾驶自行车等成名作,无不与机器人相关。由他创立的智元机器人也将专注于发展通用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致力于AI和机器人深度融合。
无独有偶,同样在2022年选择离开投身机器人创业的还有阿里达摩院副总裁、小蛮驴物流机器人之父王刚,以及阿里达摩院自动驾驶负责人陈俊波。这些技术大牛的出走,让市场不禁思考,为何坐拥资本和人才双重优势的大厂做不好机器人?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向时代财经指出,机器人技术需要巨大资源投入,该技术并不像舆论期待中那样成熟,距离大规模应用尚远,大厂近几年生存压力大,关注降本增效,已经没有太多意愿继续支持类似项目。
互联网大厂难造机器人?
一众互联网大厂的自研机器人项目进展似乎都不及预期。
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无疑是阿里。最早在2020年9月的云栖大会现场,阿里曾发布一款智能物流机器人“小蛮驴”,主攻外卖、终端物流、无人零售、园区物流等最后一公里配送场景,并成立小蛮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旨在推进小蛮驴的研发和量产落地。
一年之后,在小蛮驴配送订单达到100万件时,王刚曾立下“军令状”,3年后小蛮驴车队规模将达1万辆。
然而,自2021年10月宣布“小蛮驴”销售350台之后,阿里达摩院再也没对外公布新的销量数据。与曾经的雄心壮志相反,紧接而来的却是多位技术高层的出走。王刚最先离开,他于2022年1月5日离职,奔向清洁机器人领域创业。
今年3月,王刚的接任者陈俊波也宣告离职。据媒体报道,陈俊波与前阿里机器人CEO谷祖琳,达摩院某团队负责人、浙大网新恒天VP王健共同创办有鹿智能,进军户外清洁机器人领域。
技术大牛接连出走后,阿里达摩院的业务线也开始收缩。5月,伴随着阿里启动“1+6+N”组织变革,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被并入菜鸟集团。这也意味着阿里对小蛮驴这样的智能物流机器人的投入,将从实验室前沿科技探索,转向场景业务落地实战。
其他大厂对机器人的探索走得比阿里稍远一些。2018年,腾讯挖来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张正友博士,组建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主攻移动、灵巧操作和智能体等三大通用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至今未有具体产业落地信息。
2020年11月,Robotics X发布了可完成走梅花桩复杂挑战的四足机器人Jamoca及自平衡轮式移动机器人的两项新进展。今年年初,其又推出了可以实现调酒功能的自研机器人灵巧手“TRX-Hand”和机械臂“TRX-Arm”。张正友也被腾讯推举为历史上首位17级研究员。
问题是,伴随着ChatGPT新风口的涌现,腾讯的下注方向也开始调整。据36kr报道,今年4月,腾讯针对类ChatGPT对话式产品已成立“混元助手(HunyuanAide)”项目组,由张正友负责带队。如此一来,这位科学家的工作重心或发生改变。
目前在机器人领域取得最明显进展的大厂是具有硬件背景的小米。2022年8月,小米发布了人形机器人铁大CyberOne,这是继去年小米发布四足机器人铁蛋Cyberdog后的又一力作,发布时间甚至早于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只不过其单个成本也高达60万元到70万元,且无法实现量产。
2023年,小米机器人事业部同样发生调整,其负责人由小米可穿戴部门总经理张雷变为原小米手机部制造工程部总经理许多。与此同时,小米成立机器人技术公司,这被认为是加注创新业务的表现。
自研进展不顺,投资成最后稻草
技术大牛的纷纷出走,无疑与大厂对机器人的投入不稳定相关。
与如今服务机器人行业第一梯队的高仙、擎朗、普渡等公司,着重在某一个细分领域打磨产品,最终实现商用的发展路径相比,互联网大厂对机器人的态度更多只是前瞻性的技术探索。
这从项目归属部门就能明显看出。阿里的小蛮驴此前隶属于致力于探索科技未知的达摩院,而腾讯的机器人实验室Robotics X也放在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旗下。
据界面新闻报道,即便归属于小米手机事业部,但铁蛋和铁大并不背负实质性的创收或盈利目标,两者及其背后的机器人事业部在某种意义上是小米一再强调的“发烧友”和“科技创新”的象征。这两款产品的营销宣传意义,大过其产品本身的可用性。
这样的探索放在互联网行业欣欣向荣的年代,是公司的门面,代表了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可一旦市场环境变差,这类花钱但不创收的部门则成为降本增效的首要目标。
张孝荣向时代财经指出,大厂关注项目成效,然而机器人研发投入高,技术又不像舆论期待中那样成熟,距离大规模应用尚远。在互联网行业生存压力变大,关注降本增效的当下,大厂创业激情减少而守成之心增强,已经没有太多意愿继续支持类似项目。
与此同时,互联网大厂缺乏硬件制造基因也被认为是原因之一。在张孝荣看来,互联网企业更注重开发软件、应用等核心技术,在机器人硬件、电动马达及相关部件方面并没有强劲技术技能。互联网企业大多是面向消费者或服务等领域,而非量产满足工业领域,跨界进入制造业风险太大。
在大厂从事AI风投的李倩(化名)则向时代财经指出,大厂背后固有的体制,如预算需要经过大厂管理层的多次审查、项目负责人决策权不够、部门间沟通协调流程过长等也都有可能导致大牛们在相关领域中无法尽情发挥。
不过,随着大模型的火热,AI+机器人开始备受市场的关注。在ITF World 2023半导体大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就曾表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即能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
一众互联网大厂自然不愿错过这一波浪潮。在李倩看来,对于自研机器人项目进展受阻的大厂来说,财务投资不失为一条更好的路径。而这也是稚晖君脱离华为之后就获得百度投资的原因。
事实上,腾讯、百度、字节等大厂在机器人领域早已有诸多投资案例。如腾讯就曾投资过服务机器人企业云迹、高仙等,字节则曾投资过物流机器人迦智科技、炬星等。在此之前,百度也投资了工业检测机器人企业阿丘科技、垃圾分拣机器人AMP Robotics等。
就在5月31日上午,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公开宣布,百度将设立10亿元文心投资基金,旨在推动大模型生态繁荣,同时启动“文心杯”创业大赛,最高奖项为价值1000万元早期投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