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出来借的,总是要还的

2023-05-23 09:00:48 来源:罗sir职话

自二战结束以来,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宏观调控政策”占据了事实上的统治地位,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乃至现在,凯恩斯主义对各国经济调控走向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而所谓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强调政府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这其中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于对冲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缓解由于经济波动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


(相关资料图)

也正因凯恩斯主义的逆周期,这类政策也常常被称之为逆周期调控政策。

换言之,凯恩斯主义信奉且强调的是,什么不足就刺激什么,什么羸弱就发展什么,消费不足就刺激消费,生产不足就刺激生产,也正是这种逆周期违背市场真实主体反映的措施,是谓逆周期也。

凯恩斯主义的逆周期调控政策一方面忽视了各类生产要素的真实边际价值,例如土地、劳动、资本、技术、资金,间接性扭曲了经济主体的行为激励,限制了企业发现市场非均衡的作用。

另一方面,相机抉择的政策制造、累积叠加了政策风险,限制了企业打破均衡的作用。

一些经济体依赖于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短期对于消费、投资、净出口的作用的确有很大的增长,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政策无法避免的长期影响。

经济并非等于静态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之和,当期的投资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方向,也就是当期投资所形成的生产力生产出的产品,是否能够被下一期的消费所吸收,是决定政策长期效应的关键。

而今天,随着资本的投资效率日益地下,资产回报率偏低,投入产出比效益越来越低,凯恩斯主义不可避免的,需要用未来的钱,去为过去的债务买单。

而现在,显然未来已来。

逆周期调控政策理论一直以来都是凯恩斯经济政策理论的核心,一度它也被视为“将整个西方世界经济从1929-1933‘大萧条’之中拯救出来的灵丹妙药”和“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和指导应对政策的基本原则”。

甚至基于凯恩斯主义的逆周期调控政策理论为起点,现代经济学理论从此被分割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

但将西方世界从大萧条之中拯救出来的,真的是凯恩斯主义的逆周期调控吗?

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经济不景气、人们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生产意愿偏低的时候,政府就应该开动印钞机,大力推动企业和个人的消费意愿,从宏观上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从而拉动经济的恢复和增长。

该理论一直以来被视作拯救美国大萧条的基石。但在经过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实践,人们开始发现,旨在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短期需求的凯恩斯理论,无论是在经济原理上还是政策指导意义上,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

凯恩斯主义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逆周期调控政策的确可以在经济体陷入“内乱”的时候起到一定的安抚和疗愈作用,然而经济也会因为该时期的相机抉择的逆周期调控政策,而付出损害长期健康的代价,甚至还会导致未来发生更严重的经济危机。

凯恩斯主义对经济的第一个影响,就是缺乏有效的市场反馈。

一般而言,企业决策者都会为自己的企业决策行为承担后果,这里的后果可能是丰富回报,亦或是破产倒闭。

但作为制订经济政策的相关部门,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尽管他们的初心是好的,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反馈,政策的制定可能会打一个折扣。

尽管通常情况下,他们会收到好的效果而受到奖励,甚至是晋升的机会,但往往不会承担因政策效果不如预期或者不达标带来的后果,由于缺乏反馈,导致政策制定者在做出决策时,既缺少追求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足够动机,又对其决策的经济社会成本估计不足。

除此之外,由于现代经济的复杂性和产品的细分程度,叠加技术复杂的速度和方向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的复杂性和生态性,都远远超出任何卓越的个人所能够预见的范围,这就必然会导致任何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盲目。

而宏观经济政策一旦被制定出来,在进行操作时还可能存在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使得寻租的空间大大增加,加剧了不确定性和套利的空间。

以上都是经济政策调控市场的难点,而有时候市场本身,以及调控背后的短期性,也会带来不少问题。

不论是凯恩斯主义下的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离不开背后的“相机抉择”,其政策的出发点就是调节经济的短期波动。

这就导致,任何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在负责制定该政策的行政职位上都不会停留太长时间,这就加剧了经济本身的不确定性。

例如“新官上任三把火”和“五十九岁现象”,这样明显具有周期性的政策现象其实也是司空见惯的,也有许多研究表明行政任职周期对于经济周期的影响。

而这种任期的约束条件,就可能缺乏长远性。

例如一些人为了盲目追求GDP考核,大力发展基建和一些不必要的浪费效益,一些地方甚至拆了修、修了拆,看似经济效益上去了,但长期来看无疑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浪费。

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这样的外部和内部形式的影响下,就不可避免会发生这样一个尴尬现象:当政府准备应对短期经济波动的财政扩张政策时,开工的却常常是长期项目,结果摊子刚刚铺开,经济形势就发生了变化,于是一些项目被放缓,一些项目被叫停,甚至还有一些直接作废。

这就必然需要我们反思,不管是影响眼前的需求还是长期的预期,这些因素一旦被频繁调整,都会影响并且干扰经济长期平稳运行,加剧市场主体的不确定性。

如果过于频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那么对企业来说就可能面临不确定性。一笔不菲的研发投入刚刚支付出去,采购进一台先进的设备,政策突然改变,以致市场需求被直接引向其他方面,亦或是政策改变使得研发成本急剧提升等等。

市场是一个复杂且巨大的生态,虽然很多经济政策的初心是好的,但经济政策一旦扶持了某一个行业,就必然意味着其他行业受损。

除此之外,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还会出现激励扭曲的问题。

在正常的市场主体中,企业的所有风险和成本都需要由创始人自己来承担,这就导致他必须精打细算,仔细收集市场中的每一个有用信息,考虑继续投入还是及时止损。

而一旦出现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这就必然会吸引人们前往调控点。

例如汽车产业的吸引扶持、房地产业的吸引扶持,这当然会加剧汽车和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发展,但这种人为的主导行为,除了加剧产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之外,还可能诱发对权力的寻租,利用关系拿到扶持资金、名额等等。

而行业自身的竞争激烈程度,本质上也可能是无谓的损耗。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一个人选择进入房地产或者汽车行业创业,那么对应的,他所放弃的代价,就是进入其他行业成功的机会。

如果没有凯恩斯主义对市场的外部干扰,那么经济本身的周期性波动说明了什么问题?

经济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行,是因为前一阶段企业家在生产决策上出现了偏差,生产了不少“不该生产的东西”,错误估计了市场的需求,导致不能被市场需求接受。

这个时候企业需要做的是什么?就是调整自身的生产行为和营销等等,重新评估对市场的认识,继续经营生产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会面临什么?会面临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惩罚,因为企业错误估计了市场的反应,就会蒙受亏损。

但如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扩张不足的有效需求”,就相当于阻止了市场对企业的“提醒”,让企业错误预估市场的真实需求。

只有市场自己知道,这需求是被激发刺激出来的,还是是真实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也会随着刺激结束而结束,只有真实的需求,才不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我们能够通过调控去有效控制市场吗?答案是很难。

过去我们都知道,在房地产行业,越是调控房价上涨反而越凶,2018年全国一年450次房地产调控,各地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但2018年的房价如何,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调控可以激发人们的需求,给你发钱,并且规定限定日期,你消不消费呢?你当然会消费,傻子才不消费。

但如果告诉你,让你别买房了,或者说用各种限制条件去增加买房的难度,人们买房的需求就会被压抑吗?当然也不会。

物以稀为贵,由于买房的限制条件太多,反而导致了人们买房的需求增高,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实际与调控目的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

而细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更多的也依然是凯恩斯主义下的必然现象,即周期性经济问题,这其中的房地产和债务的结构性问题,其中也有不少人为刺激宏观调控导致的。

以今时今日的现状来看,目前CPI指数连续四个月走低,4月份仅增长0.1%,这说明通缩正在发生,而如今在货币刺激和银行降息的双重因素下,又能否推动国人存在银行里的130万亿储蓄拿出来消费呢?

我相信时间会给我们答案,凯恩斯主义当然有其优势,但同样我们也需要看到凯恩斯主义的不足和对经济长期造成的负面影响。

正如凯恩斯自己所说,当然别人问他如何看待透支未来的钱刺激今天的消费时,凯恩斯说:“我们活的到未来吗?”

这可能大概率是一句调侃,但出来借的,迟早要还的,却是一句亘古不变的真理。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