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洋
作者|碧落清遥
责编|Thomas
(相关资料图)
在全球国土面积前四的国家中,美国是濒临太平洋、大西洋的“两洋国家”。加拿大、俄罗斯的国土更是联通了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北冰洋。中国陆地面积全球第三,但国土位于太平洋西岸,出海方向过于单一。
中国历史上有多个强盛的大一统王朝,但受地形和经济模式制约,从秦汉到唐宋,中国封建王朝的控制区集中在太平洋一侧。
▲盛唐亦是如此
外加古代云贵高原存在独立政权,中原封建王朝西南边境到印度洋的距离,始终在1000公里以上。
元朝建立后,在蒙古铁骑强大战斗力和商品经济、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元帝国开始不断向外扩张,在云贵高原和缅甸周边进行地缘布局,一度将实控区推进到距离印度洋海岸不足200公里的地区。
▲缅甸通向印度洋
1286年,元朝政府在缅甸设立缅中行省,第一次将控制力辐射到缅甸。但仅过了四年,缅中行省就被裁撤。
缅中行省真的让中国获得了印度洋出海口吗?缅中行省裁撤后,中国封建王朝真的放弃了对缅甸的控制吗?
▲14世纪初,蒙古人控制的土地
一、滇缅之路
经由云贵高原进入缅甸,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向印度洋沿岸扩张影响的最佳路径。
先秦时期,云贵高原存在着一些地方政权,阻隔了中原王朝与缅甸的直接联系。秦朝建立后,夜郎、滇国等政权先后臣服,中国在云贵高原的地缘拓展,为中缅交流奠定了基础。
▲秦朝地图
《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中缅在公元前2世纪产生了陆路贸易联系。随着发端于四川,并最终进入缅甸境内的“蜀身毒道”不断完善,中缅的政治、经贸交流日益密切。
公元69年,东汉军队攻灭衰牢政权,将滇西和缅北纳入势力范围。同年东汉在今云南保山设立永昌郡,彼时缅甸境内有大量割据小政权,东汉以永昌郡为窗口,接受一些缅甸政权的朝贡,建立了中缅之间最早的宗藩关系。
▲东汉控制了缅北
公元220年,缅甸境内的骠人建立了骠国政权,中国则三国分立,之后的南北朝乱世更是影响到了中缅的交流,骠国则不断发展壮大,控制了今缅甸的大部分地区。直到公元7世纪唐朝建立后,中缅的宗藩关系再度恢复。
仰慕于唐朝的强盛,骠国多次遣使入贡。但对于唐朝来说,中缅宗藩关系面临一个巨大威胁,那就是控制云南的南诏。
▲骠国
对于古代封建王朝来说,云南距离中原太远。当地的高原山地地形也限制了交通发展,使中原王朝很难将控制力辐射到整个云南。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也让云南的汉化进程举步维艰,极容易形成反抗中央政权的割据势力。
公元738年,曾臣服于唐朝的乌蛮在云南北部割据自立,实力最强的南诏统一相邻的五大部落(并称“六诏”)。唐朝则在不久后爆发安史之乱,南诏乘势做大。唐朝与南诏为争夺云贵高原,乃至老挝、越南北部的控制权而不断爆发战争。
▲南诏
10世纪初,南诏和唐朝相继灭亡,中原进入五代时期,白族建立的大理国则取代了南诏,成为云贵高原的新霸主。
此时缅甸内部也在发生剧变,8世纪初从青藏高原南下进入缅甸的白狼羌(古羌人的一支),于10世纪征服了伊洛瓦底江流域的骠人、孟人等民族,通过融合当地土著民族形成了如今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
▲缅族是缅甸主体民族
公元1044年,缅族建立蒲甘王朝。中国正值北宋,宋朝无力在云贵高原取得突破,对缅甸的影响也十分有限。
13世纪初蒙古人崛起,先后消灭了西夏、金国、西辽等政权,控制了华北、新疆和青藏高原,为南下华南和云贵高原做好了准备。
▲蒙古崛起
自1244年起,蒙古对大理国发动了试探性进攻。1251年,大理皇帝段祥兴去世,大理的政权更迭让蒙古人看到了机会。
1252年,忽必烈奉大汗蒙哥之命,率十万大军攻打大理。大理相国高泰祥将劝降的蒙古使者处死并将其悬尸于树上,以示抗争到底,大理军与蒙军隔金沙江对峙。
1253年,蒙军乘坐革囊和皮筏渡过金沙江,一路南进并攻破大理国都。次年,蒙将兀良哈台俘获大理皇帝段兴智。
▲忽必烈灭大理
大理国的灭亡,就此终结了云南地区500我年独立政权的历史,蒙古势力向西南延伸,不仅从西南包抄南宋,也为日后进军缅甸奠定基础。
平定大理初期,忽必烈为稳定当地局势,沿用了大理国的行政架构,任命大理末代皇帝段兴智为大理总管,子孙世袭罔替。
1260年,忽必烈在汗位争夺战中胜出,成为蒙古帝国第5代大汗。长年负责汉地事务的忽必烈决定借鉴汉人的行政经验,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事务统归于中书省。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作为行政机构,简称行省。行省制度的开创,丰富了中国行政管理体系。
▲元朝行政体系
1271年元朝建立,忽必烈接连两次遣使缅甸要求其归顺。缅甸无视了元朝的要求,甚至派兵入侵滇西,掳掠当地土司。当时元朝急于吞并南宋,无心对付缅甸。
元朝建立后,在中国境内先后设置十余个行省,其中就包括1275年在大理故地设置的云南行省。
云南行省设立后,考虑到云南此前500余年作为独立政权的历史,外加当地复杂的地形和民族现状,忽必烈任命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在云南采用藩王出镇-行省统辖的格局,这种双保险制度在内地行省并不多见。
▲云南行省
元朝不断完善行政区划架构,强化对云贵地区的实际控制。滇西大量少数民族,或是畏惧或是仰慕,纷纷臣服于云南行省的管理。
元朝的行为惹恼了统治缅甸的蒲甘王朝,在蒙古崛起之前,缅甸与大理之间曾长期争夺缅北和滇西的势力范围,两国体量大致相同,互有胜负。
▲缅甸(蒲甘王朝)和大理体量相同
蒙古吞并大理后,缅甸的邻居从实力相近的大理,突然变成了巨无霸一般的蒙古帝国,缅甸蒲甘王朝感受到巨大的威胁。
元朝加强了对滇西的实控,打乱了蒲甘王朝向北扩张的地缘布局。缅甸开始频繁侵扰云南边境,元缅战火就此点燃。
▲蒙古吞并大理,打破了地缘均势
二、征伐缅甸
1276年,元军攻破南宋都城临安,南宋对华南地区的统治宣告瓦解,残存的南宋小朝廷只得在东南沿海不断躲避元军追击。忽必烈准备腾出手来,对屡次骚扰云南边境的缅甸蒲甘王朝施以颜色。
1276年,忽必烈下令在云南行省境内设立征缅行省(又称:云南征缅分省)。征缅行省没有直接管辖的土地,仅作为征伐缅甸的军事准备机构,由云南王以及云南行省长官全权管理。
▲行省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征缅行省却是军事机构
没等元朝出手,缅甸人倒迫不及待地打上门来。1277年4月,缅军4万余人侵入滇西。驻防元军以少胜多击退缅军。至当年10月,缅军溃退出境,元军因天气炎热外加主力正在江南灭宋,因而放弃追击。
1279年,元军在广东崖山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一统华夏的元世祖忽必烈有了更大的野心,意图继续扩大元帝国疆域。
▲灭宋之战
1280年,元朝在属国高丽境内设立征东行省,负责远征日本。征东行省长官由高丽国王兼任,自辟官署,属于一个特殊的行省架构。但元朝征伐日本的船队遭遇台风,登陆日本的少量元军被日军打败。
“征东”受挫,忽必烈决定调整战略,对元朝来说,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打消了蒙古铁骑进军印度的想法,周边未征服的地区大都位于今天的东南亚。
▲征东行省
两宋之后随着海上贸易的不断扩展,商船带来的可观利润成为元朝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从泉州、广州等港口出发的商船在进入西亚等地前,必须经过东南亚。
向东南亚扩张,符合元朝地缘利益。而缅甸作为元朝的陆路邻国,境内有玉石、木材等产出,征伐缅甸不仅可以缓解云南的边境压力、强化地区霸权,还能够获得经济利益,可谓一石三鸟。
▲中南半岛地形图
1282年,忽必烈任命宗王相吾答儿、右丞太卜、参知政事也罕的斤分道征缅,统归云南王也先帖木儿(忽必烈之孙)节制。
1283年冬,元军攻陷缅甸北方重镇江头城,击杀缅军万余人。缅王那腊底哈勃德闻报大惊,可他仍然拒绝投降。缅王命人拆除了大量佛塔,将砖石用于构建首都蒲甘的防御设施,意图抵抗元军。
▲蒲甘古城
见缅甸毫无降意,元军继续南下,于1284年初占领缅甸太公城。太公城位于伊洛瓦底江中游,距离缅甸当时的首都蒲甘仅百余公里。
自太公城向南地势平坦,元军还可以借助船只沿伊洛瓦底江南下,不日便可到达蒲甘城下。闻听太公城陷落,缅王那腊底哈勃德慌忙逃往达拉(今缅甸德拉)。
▲元军向缅甸进军(图片@无骨者伊瓦尔)
国土沦丧,国王出逃,缅甸国内乱成了一锅粥。特别是缅甸南方的白古(今缅甸勃固)长官阿哈摩曼割据自立,控制了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阿拉干人也脱离蒲甘王朝统治,控制了缅甸西部沿海。
缅王那腊底哈勃德因为怯战,被冠以称号德由披敏,意为“对蒙古军怯战逃跑的王”。
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正式下令,曾经作为军事准备机构的征缅行省,在缅甸就地改组为缅中行省,负责管理缅国。
▲缅中行省上线
元朝向缅中行省派出平章政事、达鲁花赤等官员,俨然将其看做元朝领土的一部分,与元朝设置在朝鲜半岛的征东行省并不相同。
缅中行省设置当年,逃亡在外的缅王遣使元军,同意纳款乞和。元军准许其返回都城蒲甘,可缅王在半道被儿子底哈都毒杀,忽必烈担心有变,元军随即攻破蒲甘城,彻底掌控了缅甸局势,元缅战争结束,元军大部撤退回国。
▲元军不太适应缅甸湿热的气候
战后,元朝的缅中行省负责管辖蒲甘王朝的全部领地,老缅王的儿子㤭苴被扶持成傀儡。元朝撤回了缅中行省的外派官员,模仿征东行省的模式,由蒲甘王朝负责缅中行省的运营。
元缅战争后,统一的蒲甘王朝已经消失。缅甸沿海地区,自西向东被阿拉干(今缅甸若开邦)、白古(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八都马(今缅甸孟邦、克伦邦)控制,缅中行省(蒲甘王朝)的实际管辖范围仅限于缅甸中部。
但元朝通过控制缅甸中部,其势力范围的西南边缘贴近若开山脉,距离印度洋沿岸不足100公里。
▲蒲甘沦为元朝傀儡(图片@无骨者伊瓦尔)
三、帝国回响—印度洋布局
缅中行省最初是为征服缅甸做准备,元缅战争后蒲甘王朝臣服于元朝,缅甸各政权纷争不断,元朝不愿在此继续投入人力物力,缅中行省失去了存续的意义。1290年6月,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裁撤缅中行省。
缅中行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仅存在了4年。但行省裁撤后,元朝继续在缅甸保留强大影响力,蒲甘王朝仍是元朝的傀儡。
▲异地复原的元朝皇宫正殿——大明殿
根据元缅宗藩关系,缅国必须遵循蒙古传统,满足成吉思汗以来定制的“六事”要求,即“凡内属之国,纳质、驻军、输粮、设驿、编户籍,置长官”。
从1286年蒲甘王朝乞降,缅甸开始按时派遣王世子到大都(今北京)朝见元朝皇帝。1297年,缅王更是亲到北京,朝拜当时在位的元成宗铁穆尔。
▲元成宗
虽然《元史》中没有关于缅甸王子来北京当人质的记载,但却留下了“留质云南”的记录。考虑到云南行省直接负责对缅甸的管控,这种安排也算合理。
缅甸作为藩属国,还需要按时向元朝进贡驯象、珠宝、舍利、粮食,并服从元朝的军役安排。
▲缅军要受元朝调遣
《元史·怯烈传》记载“总兵三千屯骠国”,说明为防止缅甸脱离控制,元朝在缅甸境内保有一定数量的驻军。
云南到缅甸首都蒲甘之间,元朝设立了15处驿站,强化了缅甸与云南的联通。元初使用的中统钞也在缅甸流通,缅甸境内还设有多处兑换中统钞和缅甸地方货币的机构。
▲元朝驿站系统
中国的封建帝王缺乏海权意识,但随着造船技术的提升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许多华南出发前往西亚、南亚的商船,会选择停靠在缅甸沿岸。
元朝航海家汪大渊就曾在远航中到过缅甸南部,并在其著作《岛夷志略》中留下大量记述。
▲汪大渊两次远航
缅中行省和日后被元朝控制的蒲甘王朝,没能直接管控缅甸沿海地区。但元朝通过地区影响力,大力发展了缅甸南部的海上航路。以针路(今缅甸丹老)、八都马(今缅甸马达班)、淡邈(今缅甸土瓦)三港为代表。
马达班产象牙,土瓦产草药,丹老产布。马达班、土瓦是仅次于阇婆(爪哇)的胡椒产地,三地输出商品种类繁多,价值不菲。缅甸南部进口总量也很大,对元朝的海外贸易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处港口位于缅甸南部
14世纪上半叶,蒲甘王朝在战乱中灭亡,元朝通过扶持缅甸其他势力,维持在缅甸中北部的影响。
元朝在缅北、缅中建立宣慰司、军民府等机构,这些机构大都由兵部管辖,元朝借此将缅甸中北部尽可能保留在元朝的宗藩行政体系内。
▲裁撤缅中行省,元朝仍控制缅甸中北部
例如元朝于1339年设立邦牙宣慰司,加强对缅甸中部的控制,可此时元朝已近末年,国力衰退的元朝在1342年裁撤了该宣慰司。
14世纪中叶,持续的天灾外加元朝贵族的盘剥,最终引发了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朱元璋在起义者中脱颖而出,建立明朝。
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元顺帝逃亡漠北,元朝灭亡。蒙古人的主要势力虽然了退回塞外,但仍控制辽东、西藏、云南等地。
▲明朝统一战争
1382年,明军进入云南,元缅宗藩关系被明朝继承。
14世纪末,控制缅北滇西的是麓川政权,而缅甸中部是掸族人建立的阿瓦王朝、南部则是勃固王朝等割据政权。
日益强大的明朝成为诸多缅甸割据政权眼中的“靠山”。1389年,麓川遣使入贡,被明朝纳入势力范围。1394年,阿瓦向明朝称臣,明朝在其境内设立缅中宣慰司。
▲明朝在东南亚设置一堆宣慰司
到永乐初年,缅甸及中南半岛许多国家选择依附于明朝,明朝乘势在缅甸等地设置大量宣慰司,特别是1406年,统治伊洛瓦底江口的勃固王朝向明臣服,明朝在其境内设立大古剌宣慰司,名义上获得印度洋出海口。
郑和下西洋时曾经过缅甸,《郑和航海图》记录了答那思里、北暹、打歪、八都马等16处缅甸港口。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海外探索的绝唱
受到元末战争等因素影响,明初全国白银存量仅1亿多两,无法支撑商品经济和纸钞制度,明初索性恢复到以物易物的传统经济,完全失去了发展海外贸易的积极性。
15世纪中叶后,明朝因实力衰减,开始收缩势力范围,外加明朝的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缅甸的重要性大幅下降,多处的宣慰司名存实亡。
▲缅甸恢复统一
与此同时,缅族建立的东吁王朝因地处缅甸南部,躲过了大量战乱,16世纪后强盛起来。
明朝的撤出给缅甸留下了一定的势力真空,东吁王朝趁机填空,于1555年再度统一缅甸,明朝势力彻底退出缅甸。
明清易代后,南明的永历帝在被清军击败后退入缅甸,被东吁王朝俘获并交给清朝。缅甸人的举动并不代表他们臣服了清朝。相反,清朝时期,中缅在缅北滇西的地缘角力愈发激烈。
▲18世纪中叶的远东
18世纪中叶缅甸东吁王朝灭亡,短暂的内战后,缅族又建立了更为强大的贡榜王朝。中缅在缅北的地缘争夺最终引发了1762-1769年的清缅战争。
清朝在付出巨大伤亡后击败缅甸,将其纳入朝贡体系,但无法对缅甸施加实际影响。
19世纪末,英国通过三次英缅战争,将缅甸完全纳入殖民体系。缅北也彻底划入缅甸,中缅边界基本定型,中国离印度洋渐行渐远。
▲20世纪初,缅甸被划入英属印度
19世纪末,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崛起成东亚霸主。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争爆发后,日本凭借优势陆海军,很快占领了中国东部沿海各大主要港口。
当时的国民政府急需外部援助以对抗日本,面临海路被掐断的状况,由云南联通法属印度支那和英属缅甸的滇越铁路、滇缅公路成为给中国输血的大动脉。
▲滇越铁路
1940年,纳粹德国击败法国,日本趁机要挟法国,获得了越南北部的驻军权,滇越铁路被切断,滇缅公路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滇缅公路耗时1年有余,于1938年底修成,前后动用数十万民工。公路从昆明出发,一路向西延伸1453公里,抵达缅甸腊戌,接通缅甸境内原用联通网络,直达缅甸第一大港口——印度洋岸边的仰光。
▲修筑滇缅公路
日本出动轰炸机轰炸滇缅公路,造成沿线数万中国军民伤亡。面对日本航空部队的威胁,滇缅公路的货运总量从1939年的2.7万吨提升到1941年的13.2万吨。从印度洋而来的战斗物资,为中国抗击日军侵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滇缅公路为中国联通了印度洋
历史大势浩浩汤汤,元朝设立缅中行省,是中国封建王朝在西南方向的一次创举,元缅战争也让元朝获得了地缘突破。
缅中行省裁撤后,元朝仍与缅甸保持了密切的宗藩关系。虽然无法直接控制缅甸沿海,但能保持足够的影响力,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
▲元朝虽短,仍留下了不少遗产
随着海权思想的发展,如今印度洋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愈发重要,特别是中国大量的能源进口都来自印度洋地区。
为确保能源、贸易等利益,中国加强与巴基斯坦、缅甸等印度洋国家的合作,通过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开发皎漂港,增强中国在印度洋沿岸的影响。
从富饶的波斯湾到忙碌的马六甲,今日的印度洋依然是充满生机与活力。在这里,仍少不了中国人的角色。
▲中巴经济走廊
长期作者|碧落清遥
历史资深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
标签: